从《我的兄弟叫顺溜》、《大生活》谈影视剧“语言”的问题
——老姜
引:广电总局近日表示:除地方戏曲外,电视剧应以普通话为主,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、少儿题材电视剧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,剧中领袖人物的语言也要使用普通话。
最近热播的革命题材剧《我的兄弟叫顺溜》(以下简称《顺溜》)着实让人狠狠的过了一把瘾,在肯定的同时,就其中涉及语言语种的问题提出些个人意见,希望能够引起共鸣。
影视剧在进入到有声时代以后,语言(此语言指有声语言,如对话,旁白等)成为影视剧的重要部分,比如说一个人酷,语言上比较少,比较精辟,外形再搞的另类些,动作夸张点,一个酷的造型就栩栩如生了,有声时代就不像默片时代对演员的要求这么高了;在电视剧开始成为大众消费品以后,语言的地位又被提高了许多,像数十年前风行的琼瑶剧,场景简单,动作样板,却还有这么多人在观看,为什么呢?因为她的语言很丰富,用语言把情节把故事把感情把歇斯底里都表达出来了,当年,我还是挺爱看的,现在不行了,一看,就有种看见大海的感觉,我也晕船的^_^
记得上学的时候,应该在建国五十周年前后拍的那批片子吧,像开国大典,三大战役什么的,现在看起来,真好看,从语言的角度上来讲,除了场面宏大,还原度高,感染力强外,语言让人感觉特别的亲切,就像在看历史在屏幕上重现,而没有一种看影视作品的感觉,就像是在看记录片一样;在后来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古月古老先生辞世后,新的领袖扮演者无论如何也让人找不到那种领袖的感觉,除了个人气质,还有语言方面,因为我实在接受不了一个讲普通话的毛主席,我妈也接受不了,我外公也是;除了讲普通话的毛主席外,还有讲普通话的周恩来,讲普通话的邓小平,讲普通话的蒋介石,听了就怪怪的,看的时候就在想,这戏演的太假了;尤其是在看到广电的这则通知后,心里那叫一个冰凉啊,以后还让不让人看电视了……
再来说说《顺溜》里的语言问题吧,在这里,我要狠狠的批评那几个日本人,记忆比较深刻的有两场戏,一场是进攻小黄庄中那个叫坂田的鬼子,跟一个后来被陈大雷用刀砍死的鬼子聊天,先用的是日语,反正咱也不懂日语,讲的地道不地道无所谓,接着聊着聊着,两个日本人,在占领的中国土地上,用中文开始聊天,我当时就纳闷了,当时还在想,另一个应该不是日本人吧?看下来另一个也是纯种的日本鬼子,那叫一个添堵啊,这还不算,后来在什么湾那个儿子被陈大雷杀死,发誓要报仇的那位松井,在厚岗一战中,跟几个日本兵训话,又用中文,后来石原跟松井一场训话戏,至三分之一又是用中文,看的那叫一个郁闷啊,我心想日本人习惯在战事紧急的时候用外语交流?这没有道理嘛,编剧朱苏进是我很敬佩的作家,王宝强,张国强,都是很好的演员,剧本很好,导演很好,演员很好,场景很真实,一部好戏,被日本鬼子讲外语给搅了;当时我给一起看片子的小杨打了个比方:比如两个上海人到四川来做项目,来了两三年了,在一个特别私密的一个场合,两个人用四川话聊起了人生,聊起了未来,再如:一群上海人,他们的上海领导在开紧急办公会议的时候,用四川话向一群上海人训话,这有意思吗?记得我以前讲过一个小朋友:不要做有知识没常识,有文凭没文化的人,更不要试图挑战人的常识!从这点上来讲,这几场语言戏,做的太过份!
《顺溜》剧中,值得表扬的是顺溜,三营长,极具方言特色的普通话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历史:不是每个兵都会讲标准的普通话的,现在也是一样。民族的,就是世界的,同样,地域的,也是民族的!
最后再说说《大生活》,张国立是大家都很敬佩的演艺圈大佬,他是一个标尺,《大生活》一剧的确也是一部思想深刻的好片,这部片子我一直期待到它首映的那天时,却只看小半集,接下来的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,张国立扮演的柳东,这一句话里前面四分之一是四川话,后来四分之三是普通话,第二句又是这样,第一集这样,后面也是这样,当时的感觉吧,有点像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对变身成猪八戒的青霞讲的那句话:没关系,我吐啊吐啊就习惯了;可是后来还是没能习惯,就直接点了静音了,全当看默片了
我记得《金婚》时,张国立老师的四川话讲的很不错的啊?怎么在大生活里的柳东就成了半吊子了呢?莫不是此剧另有隐情,还会出前传之类的?
话说到这儿,就不得不讲讲那部男人都爱看,放一次看一遍的《亮剑》了,李云龙,张大彪,魏和尚,段鹏,孔捷,丁伟,赵刚,楚云飞这些角色我们已经耳熟能详,这样一部剧集的成功,除了这些正面的角色塑造,还有敌对方:日本人的塑造非常的成功,至少,他们在内部交流时,是用母语的,人家不用外语讨论问题,开会啊,训人啊,都用日语的。尤其是在看完《顺溜》后又看《亮剑》,感觉李云龙他们真的在跟日本人打仗,不是演戏,是纪录片,纪实片,而《顺溜》是演戏,有点娱乐化,看一遍,足矣。
综上所述,语言是个大问题,可成就一部戏,也能搅黄一部戏,归根结底,劝勉导演们,编剧们,不要尝试挑战大众的常识,语言的作用很重要,我在自学电影专业的时候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影视语言学,这是基础,也是细节,因为细节才是魔鬼。